滇池路“安妮女王风”的修鞋铺
这是一组旧照了,存在我的相册里不知今夕何夕。要不是昨天有事路过滇池路,凑巧看到这幢老房子,我都不记得我曾在它底下流连,为它沧桑的容颜驻足。昨天与我同行的还有几位IT界的小朋友,陕西的,东北的,湖北的,湖南的……他们对上海的一草一木有兴趣,但毕竟初到上海,说到“邬达克”的名字都要百度一下的。我们从外滩转个弯,一头栽进了滇池路,“上海有他光鲜的一面,但你要走进去,才能认识真实的上海”,对着仁记洋行老楼,我这样说。
大学时代每个周末骑自行车回家,从江湾到卢湾的漫漫路程,随身听里放的是唐朝或是黑豹的摇滚,上海的大发展才是刚刚开始,老房子还多。我偏爱从乍浦路桥过苏州河,龙头一转就到了圆明园路或者虎丘路。“苍凉”,那是我对那个年代“外滩源”的印象。百年的老建筑,红砖缝隙里长满杂草,精美的雕花剥落了,头像雕塑没了鼻子,凹处嵌了一垛水泥,只有一双眼睛还是炯炯有神。后来这里成了外滩源,北京东路以北开发了,路重新铺过,建筑修旧如旧,还盖起了全新的豪华酒店,印象中破败的圆明园路成了高档餐厅、精品商店。但北京东路以南这一段没有什么变化,仍能看到八九十年代上海的样子。
岂止是八九十年代呢,这些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,只是当年,它们是傲慢的、高高在上的洋行。就说这幢位于滇池路圆明园路口的仁记洋行好了,1908年的建筑,至今已经110年了。你买张机票飞越大半个中国跑到旅游胜地去寻找历史中的中国,其实你看到的不过是些新建的房子,搭配几个不知所云的铸铁雕塑。但在这里,你似乎可以亲手触摸历史的上海,没有动不动上千年的牛皮,却是真实的,鲜活的,带着人间烟火味道的。和一步之遥的和平饭店、中国银行、外滩源的高级餐厅,以及人们想象中的“上海”形成鲜明的反差。
英国人来上海开洋行最早是在1844年,仁记洋行(Gibb Livingstone&Co.)和怡和洋行等是第一批在外滩沿江一带租地造屋的。滇池路东起外滩,西讫四川中路,总长不到300米,是1899年辟筑的,原来就用仁记洋行的名字命名为仁记路(Jinkee Road),1943才更名滇池路。1949年以前的滇池路两侧高楼林立,有银行、洋行、地产公司、报关行、保险公司等,是旧上海金融中心的一部分,全国闻名的“四行二局”中的中国银行、中央信托局都开设于此,被称为“中国的华尔街”。1949年以后建筑物依旧,但金融街成为过去,圆明园路以东有土产进出口公司、华工进出口公司、上海边防检查站等。建造于1908年的仁记洋行大楼里有单位也有民居,岁月很快爬上了它的面容。
仁记洋行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安妮女王风格,上海类似风格的建筑不少,大多分布在黄浦、虹口和静安。虹口的武进路、静安的奉贤路都有漂亮的安妮女王风格的民居。安妮女王风格的建筑大多是清水红砖立面,沿街转角处有圆锥形的塔顶,砖拱、砖雕、花式纹样繁复而细腻。
所谓“安妮女王风格”,其实和英国历史上的安妮女王(Anne of Great Britain)并没有太大关系,安妮女王在位的时间是1702年-1714年,当时英国的力量还没有到达上海。但在安妮女王任内,英格兰议会和苏格兰议会合并,两个国家并成一个,奠定了之后乔治三世时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,以及维多利亚女王时期“日不落帝国”的基础。安妮女王在位期间重用马尔博罗公爵(1st Duke of Marlborough)等重臣,对外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、占领直布罗陀,对内促进议会选举和政党竞争,是英国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英主。马尔博罗公爵的后代、英国历史上一代名相温斯顿·丘吉尔在他的名著《英语民族史》中这样评价安妮女王:“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时代……她无愧于‘贤明女王安妮’这一千古英名。”安妮女王虽然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,但个人生活却是非常悲惨,生了17个孩子全部夭折,无一能养到成年,晚年的她身心俱疲,只活了49岁就去世了。
正因为安妮女王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,所以到维多利亚女王(1819-1901)统治时期,英国成为“日不落帝国”时,英国人对安妮女王仍念念不忘,他们所到之处建造功能性的建筑,和工整的王室建筑不同,这些建筑大多采用非对称的平立面,细节、墙体、装饰、门廊都尽量华丽,以显示英国绅士淑女的尊贵身份。他们一边建造舒适的世外桃源,一边回想安妮女王时代的荣光,所以才有了“安妮女王风格”这一多少有些突兀的名称。
在上海的大街小巷,仁记洋行旧址这样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还有不少。因为历史的原因,长期使用不当,内部空间杂乱,如果不加保护,只会越来越破败。但一旦加以保护,难免变成涂脂抹粉的新古董,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都大打折扣。两全其美,谈何容易。
最近我还写了
IOS系统打赏专用:
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“老周望野眼”